(以研究者姓氏筆畫順序排列)
【中文】
Feng, Gillian。〈王文興的〈母親〉:如何運用意象和標點符號呈現母親/貓耳/吳小姐的關係〉。(來源:新批評電子資料庫:http://www.eng.fju.edu.tw/Literary_Criticism/new_criticism/Mother.html )
Sandrine Marchand。2001.11。〈翻譯王文興小說的原因〉。《中外文學》第30卷6期:135-137。
Steven L. Riep,李延輝譯。2001.11。〈〈龍天樓〉情文兼茂。不是敗筆--王文興對官方歷史與反共文學的批判(節譯)〉。《中外文學》第30卷6期:93-114。
方忠。2000.09。〈王文興〉。《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》。臺北:文史哲出版社。頁874-876。
方忠。2004.10。〈歐陽子、王文興的小說〉。《二十世紀臺灣文學史論》。南昌:百花文藝出版社。頁65-70。
方忠。2012。〈論王文興短篇小說的現代主義特徵〉。《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》第12期:44-52。
公視製作。2014.05.15。《文學 Face & Book 第三集: 王文興,文字煉金術》。(來源: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vkYgmh_CLI8)。
王理製作、崔宸修導演。1999。《人生採訪‧當代作家映像8:王文興》。台北:大愛電視台。
王安琪。2001.11。〈以子之矛攻子之盾:王文興《背海的人》中的曼氏諷刺〉。《中外文學》第30卷6期:187-212。
王敏。2002.06。〈臺灣現代派小說群的崛起--歐陽子、王文興、七等生〉。《簡明臺灣文學史》。北京:時事出版社。頁324-328。
王文興。2008.09。《文學臺灣:11位新鋭臺灣文學研究者帶你認識臺灣文學》。台南:國立臺灣文學館。頁165-166。
王文興主講。2007.11。《我如何寫小說DVD》,多媒體影音-臺大文學講座4。台北: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。
王文興主講。2010.12。《《家變》例講DVD》,多媒體影音-臺大文學講座5。台北: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。
王文興主講。2011.01。《《背海的人例講》例講DVD》,多媒體影音-臺大文學講座6。台北: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。
古繼堂。1989.07。〈主張全盤西化的王文興〉。《臺灣小說發展史》。臺北:文史哲出版社。頁333-344。
古遠清。2005.07。〈王文興〉。《分裂的臺灣文學》。台北:海峽學術出版社。頁80-81。
朱文華。2000.10。〈王文興--雙重的反叛者〉。《臺港澳文學教程》。上海:漢語大辭典出版社。頁94-96。
朱立立。2001.11。〈台灣知識份子的精神私史-王文興現代主義力作《背海的人》中的「爺」〉。《中外文學》,第30卷6期:213-226。
朱立立。2003。〈現代漢語的個體私語奇觀--從精神史角度看王文興小說語言實驗的意義〉。《華文文學》第3期:37-42。
朱立立。2011.03。〈王文興:困難的人--臺灣知識分子的精神私史〉。《臺灣現代派小說研究》。台北:人間出版社。頁128-153。
朱立立。2014.07。〈生命·文學·信仰--台灣作家王文興訪談錄〉。《華文文學》第3期:19-25。
吳敏惠製作、井迎兆導演撰稿。2000。《推巨石的人:王文興》。台北:春暉。
吳再興。1996。〈論王文興「十五篇小說」的人生觀照〉。《臺南師院學生學刊》,第17期:72-82。
吳達芸。1996.05。〈王文興小說中的裝飾技巧〉。《女性閱讀與小說評論》。台南:臺南市立文化中心。頁151-166。
吳達芸。2001.11。〈一個知識份子敗類之死--《背海的人》閱讀手記〉。《中外文學》,第30卷6期:227-243。
李奭學。2004.05。〈文體‧說書‧讀者-評王文興的小說〉。《書話臺灣:1991-2003文學印象》。台北:九歌出版社。頁93-97。
呂正惠。2004.06。〈王文興--西化知識分子的困境〉。《新文學(第2輯)》。河南:大象出版社。頁125-132。
金漢,馮雲青,李新宇。1993.01。〈王文興〉。《新編中國當代文學發展史》。杭州:杭州大學出版社。頁700。
周國正。1994.06。〈自由與制約:圍繞王文興《家變》中文字新變的討論〉。《現代中文文學評論》(香港)第1期:53-77。
林秀玲主編。2001.11。《王文興專號》。《中外文學》第30卷6期。
林淇瀁。2009.07。〈場域‧權力與遊戲:從舊書重印論台灣文學出版的經典再塑〉,《東海中文學報》第21期:263-286。
林靖傑導演。2012。《尋找背海的人》。台北:目宿媒體。
易鵬編選。2013。《王文興:台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48》。台南:國立臺灣文學館。
姚欣進。1976.05。〈論析「家變」之情節安排藝術〉。《中外文學》第4卷12期:218-227。
計碧瑞,宋剛。1999.01。〈王文興〉。《中國文學通典‧小說通典》。北京:解放軍文藝出版社。頁1107。
洪醒夫。2001。〈從關懷到放棄--我讀王文興小說作品的經過和感想〉。《洪醒夫全集九評論卷》。彰化市:彰化縣文化局,頁45-70。
洪珊慧。2011.04。〈《家變》與《孽子》中的父子關係與對「真實」世界的追求〉。《台灣文學研究學報》第12期:187-204。
洪珊慧主編。2013。《西北東南:王文興研究資料彙編》。台北: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。
洪珊慧。2013.04。〈一個人的獨白-王文興《背海的人》「爺」的語言探析〉。《台灣文學研究學報》第16期:85-110。
郝譽翔。2008.09。〈他們都說,這是最快樂的事……--論王文興〉。《大虛構時代》。台北:聯合文學出版社。頁183-187。
郝譽翔。2008.09。〈橫的移植?--六O年代的現代主義文學——代表作家與作品——聶華苓、白先勇、王文興〉。《文學@臺灣:11位新銳臺灣文學研究者帶你認識臺灣文學》。台南:國立臺灣文學館。頁162-165。
陳典義。1973.07。〈「家變」之人生觀照與嘲諷〉。《中外文學》第2卷2期:148-160。
陳芳明。2002.02。〈台灣新文學史(15)--六○年代現代小說的藝術成就〉。《聯合文學》第208期:151-163。
陳義芝。2009.12。〈借象徵的方式:王文興短篇小說人物分析〉。《淡江中文學報》第21期:153-176。
高天生。1985.05。〈現代小說的歧途--試論王文興的小說〉。《臺灣小說與小說家》。台北:前衛出版社。頁107-120。
桑德琳•馬爾尚(Sandrine Marchand)。2014.07。《修改的不可能性:王文興手稿中的刪除、修改和添加內容》。《中山人文學報》第37期:63-82。
馬翊航。2010.12。〈南方‧水岸--王文興的同安街與南方澳〉。《我在不在的地方:文學現場踏查記》。台南:國立臺灣文學館。頁228-239。
陸敬思著、李延輝譯。2012.08。〈王文興及中國的「失去」〉。《異地繁花--海外臺灣文論選擇(下)》。台北: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。頁185-228。
康來新編。1990。《王文興的心靈世界》。台北:雅歌。
張誦聖,謝惠英譯。1986.11。〈王文興小說中的藝術和宗教追尋〉。《中外文學》第15卷6期:108-119。
張誦聖,葉美瑤譯。1999.07。〈解讀王文興現代主義新作--《背海的人》續集〉。《聯合文學》第15卷9期。頁144-148。
張誦聖。2015.04。〈重訪現代主義--王文興和魯迅〉。《現代主義‧當代台灣:文學典範的軌跡》。台北:聯經出版。
張新穎。2003.06。〈現代精神的成長--對王文興小說創作主題的一種貫通〉。《文學的現代記憶》。台北:三民書局。頁50-76。
張曉風編。2011.12。〈王文興〉。Contemporary Taiwanese Literature and Art Series—Short Stories(《當代臺灣文學藝術系列--小說卷》)。台北:中華民國筆會。頁166。
寒青。1987.12。〈王文興的小說〉。《現代臺灣文學史》。瀋陽:遼寧大學出版社。頁489-495。
單德興。1987.06。〈文學對談:王文興談王文興〉。《聯合文學》第3卷5期:166-195。
單德興。2000.05。〈偶開天眼覷紅塵--再訪王文興〉。《中外文學》第28卷12期:182-199。
單德興。2007.05。〈在時光中錘鍊文字--速寫王文與〉。《邊緣與中心》。台北:立緒文化公司。頁36-43。
黃恕寧主編。2013。 《偶開天眼覷紅塵:王文興傳記訪談集》。台北: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。
黃恕寧,康來新主編。2013。《嘲諷與逆變:《家變》專論》。台北: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。
黃恕寧,康來新主編。2013。《喧囂與憤怒:《背海的人》專論》。台北: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。
黃恕寧,康來新主編。2013。《無休止的戰爭:王文興作品綜論(上)》。台北: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。
黃恕寧,康來新主編。2013。《無休止的戰爭:王文興作品綜論(下)》。台北: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。
黃恕寧,康來新,洪珊慧編。2013。《慢讀王文興》(叢書)。台北: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。
葉珊。1967.08。〈探索王文興小說裡的悲劇情調〉。《現代文學》第32期:60-67。
葉維廉。1968,05。〈水綠年齡之冥想:論王文興「龍天樓」以前的作品〉。《現代文學》第34期:87-104。
葉維廉主講。2010。《王文興與現代主義》影音資料(台大文學講座:白先勇文學講座)。台灣文學所主辦。台北: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。
葉維廉。2010.03。〈王文興:Lyric(抒情詩式)雕刻的小說家〉。《中國現代小說的風貌》。台北:臺大出版中心出版。頁220-245。
楊昌年。1976.01。〈王文興〉。《近代小說研究》。台北:蘭臺書局。頁528-529。
廖炳惠。1994.11。〈王文興的傳統與現代情結〉。《從四○年代到九○年代:兩岸三邊華文小說研討會論文集》。台北:時報出版。頁219-225。
廖炳惠。2001.11。〈台灣文學中的四種現代性:以《背海的人》下冊為例〉。《中外文學》第30卷6期:75-92。
鄭恆雄。1987。〈從記號學的觀點看王文興《背海的人》的宗教觀〉。收錄於《文學與宗教:第一屆國際文學與宗教會議論文集》。台北:時報出版。
鄭恆雄。1993。〈文體語言的基礎--論王文興《背海的人》的〉。收錄於鄭明俐主編《小說評論卷》。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3。台北:中正書局。
歐陽子。1973.05。〈論王文興《家變》 之結構形式與文字句法〉。《中外文學》第1卷12期:50-67。
劉紹銘。1976.05。〈十年來台灣小說:一九六五-七五--兼論王文興的「家變」〉。《中外文學》第4卷12期:4-16。
劉建基(Chien-Chi Liu)。2010.01。〈翻譯、番易、褪色的現代主義:以王文興《家變》英譯本為例〉。《廣譯:語言、文學、與文化翻譯》第3期:43-54。
潘榮禮,蕭國和編輯。1978。《這樣的教授王文興》。高雄:敦理。
黎湘萍。2004.07.15-16。〈經典構成的因素:從白先勇、王文興到張大春〉。《正典的生成:臺灣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》。台北: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。哥倫比亞蔣經國基金會中國文化及制度史研究中心主辦。頁189-207 。
顏元叔。1973.04。〈苦讀細品談家變〉。《中外文學》第1 卷11 期:60-85。
闕豐齡。1993.01。〈王文興、歐陽子等《現代文學》作家群〉。《臺灣文學史(下)》。福州:海峽文藝出版社。頁217-222。
【英文】
Chang, Han-liang (張漢良) (1992). “Graphemics and Novel Interpretation: The Case of Wang Wen-hsing.” i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6: 133-56.
Chang, Sung-Sheng (張誦聖) (1984). “Language, Narrator, and Stream-of-Consciousness: the Two Novels of Wang Wen-hsing.” i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1.1: 43-55.
----- (1993). Modernism and the Nativist Resistance : contemporary Chinese fiction from Taiwan. Durham & London: Duke University Press.
----- (1998). “Modernist Literature in Taiwan Revisited - with an Analysis of Wang Wenxing’s Backed Against the Sea, part II.” in Tamkang Review 29.2:1-19.
Cheung Kao, Sally J.S.(鄭高錦雪) (1987). “Chia-Pien: A Revolutionary Chinese Novel of Today.” in Fu Jen Studies 11: 1-12.
Dolling, Susan Wan (1995). “Translator's Postscript.” in Family Catastrophe. By Wang Wen-hsing and trans. by Susan Dolling. Honolulu: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. 255-85.
Gunn, Edward (耿德華) (1984). “The Process of Wang Wen-hsing's Art.” i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1.1: 29-41.
Hillenbrand, Margaret (何依霖) (2007). “Wang Wenxing’s “Mother”: modernity, neurosis, and the incest taboo” in Literature, Modernity, and the Practice of Resistance: Japanese and Taiwanese Fiction, 1960-1990. Brill.
Hoyan, Hang-Fung Carole (何杏峰) (1993-1994). “Modernism in Taiwanese Fiction: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Works of Wang Wenxing and Bai Xianyong.” in B.C. Asian Review 7: 36-53.
Lee, Leo Ou-fan (李歐梵) (1990). “Beyond Realism: Thoughts on Mondernist Experiments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Writing.” in World Apart: Recent Writing and Its Audiences. Ed. Howard Goldblatt. New York: M.E. Sharpe Inc., 64-77.
Lee, Yu-cheng (李有成) (1982). “Wang Wen-hsing and Western Literary Genre.” in Chungwai Literary Monthly 10.11 : 176-93.
Lin, Hui-Ling (林專玲) (2002). “Ideology and Poetics in Wang Wen-hsing’s Chia-p’ien and James Joyce’s 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ng Man.” in Dong Hwa Journal of Humanities Studies, 4: 213-60.
Lupke, Christopher (陸敬思) (1998). “Wang Wenxing and the ‘Loss’ of China.” in boundary 2 25:3: 97-128.
----- (2003). “The Taiwan Modernists.” in The Columbia Companion to Modern East Asian Literature. Ed. Joshua S. Mostow. New York: Columbia UP. 481-87.
Marchand, Sandrine (2006). “Wang Wenxing ‘Back to back’ with the Present.” in China Perspectives (Hong Kong). n.65: 46-55.
----- (2009). “Poetic or Naïve, Similes in the Novels of Two Taiwanese Writers, Wang Wen-hsing and Ch’en Ying-chen.” in Of Writers and Similes. Arras: Artois UP.
Martin, Helmut (1992). “Such a Symphony of Written Characters One Must Not Allow to Disperse.” in Martin, ed., Modern Chinese Writers: Self-portrayals. Armonk. NY: M.E. Sharpe. 194-95.
Sciban, Shu-ning (黃恕寧) (1993). “The Structure of Jia bian: A Reflection on the Studies of Twentieth-Century Chinese Fiction.” in East Asia Forum. Vol. 2. Toronto: The 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Studies. University of Toronto. 36-49.
----- and Ihor Pidhainy(editor)(2015). Reading Wang Wenxing: Critical Essays. Cornell Univ East Asia Program.
Shan, Te-hsing (單德興) (1984). “Wang Wen-hsing on Wang Wen-hsing.”i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1,1 :57-66.
----- (1985). “The Stream-of-consciousness Technique in Wang Wen-hsing's Fiction.” in Tamkang Review 15(1-4): 523-45.
Shu, James C.T (1980). “Iconoclasm in Wang Wen-hsing's Chia-pien.” in Chinese Fiction from Taiwan. Ed. Jeannette L. Faurot. Bloomington: Indiana UP. 179-93.
----- (1980) .“Iconoclasm in Taiwan Literature: A Change in the ‘Family’.” in Chinese Literature: Essays, Articles, Reviews (CLEAR) 2.1: 73-85.
Riep, Steven L. (饒博榮) (2001). “A Case Of Successful Failure: ‘Dragon Inn’ and Wang Wen-hsing’s Critique of Official History and Anticommunist Literature.” Selected Papers in Asian Studies. New Series #67. 1-34.
【其他外語部分】
Le Mouel, Pascale (1987). “Wang Wenxing Presentation d'un Auteur et Traduction de Deux Nouvelles Typhon et la Ligne du Destin.” Thesis. Institut National des Langues et Civilisations Orientales.
Loivier, Camille(1999). “Avant-propos.”Processus Familial. Par Wang Wenxing. Traduit par Camille Loivier. Ales: ACTES SUD. 7-13.
Marchand, Sandrine(2007). “Religious Thinking in Wang Wen-hsing’s Novels.” in Religious Thinking in Asian Literature. Ed. Muriel Détrie. Paris: Youfeng Editions. 173-83.
“Les Belles Lettres Taiwanaises à Paris.” Dimanche 1er août 2004(來源:http://ppt.cc/d6LiT)
【碩博士論文】
1. 黃彥瑄。2018。〈王文興《十五篇小說》研究——以原型批評為主的分析〉。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。
【期刊論文】
1.張孝慧。2018.06。〈評論:王文興——剪翼史〉。《漢語基督教學術論憑》,第25期:197-201。
2.王文興。2018。〈跨領域文學例講〉。《東海中文學報》,第35期:1-14。
3.林雯卿。2018.03。〈王文興小說語言主體性之生成初期探論〉。《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》,第17期:75-100。
4.吳瑾瑋。2017.12。〈王文興《背海的人》之句式風格分析〉。《成大中文學報》,第59期:181-215。
5.侯作珍。2017.11。〈從深坑澳到海東:論王文興《背海的人》和李永平《海東青》的後殖民國族寓言〉。《嘉中中文學報》,第12期:121-150。
6.陳秀玲。2016.12。〈慢讀,解讀王文興〈玩具手槍〉〉。《長庚科技學刊》,第25期:43-62。
【中文】
Feng, Gillian。〈王文興的〈母親〉:如何運用意象和標點符號呈現母親/貓耳/吳小姐的關係〉。(來源:新批評電子資料庫:http://www.eng.fju.edu.tw/Literary_Criticism/new_criticism/Mother.html )
Sandrine Marchand。2001.11。〈翻譯王文興小說的原因〉。《中外文學》第30卷6期:135-137。
Steven L. Riep,李延輝譯。2001.11。〈〈龍天樓〉情文兼茂。不是敗筆--王文興對官方歷史與反共文學的批判(節譯)〉。《中外文學》第30卷6期:93-114。
方忠。2000.09。〈王文興〉。《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》。臺北:文史哲出版社。頁874-876。
方忠。2004.10。〈歐陽子、王文興的小說〉。《二十世紀臺灣文學史論》。南昌:百花文藝出版社。頁65-70。
方忠。2012。〈論王文興短篇小說的現代主義特徵〉。《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》第12期:44-52。
公視製作。2014.05.15。《文學 Face & Book 第三集: 王文興,文字煉金術》。(來源: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vkYgmh_CLI8)。
王理製作、崔宸修導演。1999。《人生採訪‧當代作家映像8:王文興》。台北:大愛電視台。
王安琪。2001.11。〈以子之矛攻子之盾:王文興《背海的人》中的曼氏諷刺〉。《中外文學》第30卷6期:187-212。
王敏。2002.06。〈臺灣現代派小說群的崛起--歐陽子、王文興、七等生〉。《簡明臺灣文學史》。北京:時事出版社。頁324-328。
王文興。2008.09。《文學臺灣:11位新鋭臺灣文學研究者帶你認識臺灣文學》。台南:國立臺灣文學館。頁165-166。
王文興主講。2007.11。《我如何寫小說DVD》,多媒體影音-臺大文學講座4。台北: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。
王文興主講。2010.12。《《家變》例講DVD》,多媒體影音-臺大文學講座5。台北: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。
王文興主講。2011.01。《《背海的人例講》例講DVD》,多媒體影音-臺大文學講座6。台北: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。
古繼堂。1989.07。〈主張全盤西化的王文興〉。《臺灣小說發展史》。臺北:文史哲出版社。頁333-344。
古遠清。2005.07。〈王文興〉。《分裂的臺灣文學》。台北:海峽學術出版社。頁80-81。
朱文華。2000.10。〈王文興--雙重的反叛者〉。《臺港澳文學教程》。上海:漢語大辭典出版社。頁94-96。
朱立立。2001.11。〈台灣知識份子的精神私史-王文興現代主義力作《背海的人》中的「爺」〉。《中外文學》,第30卷6期:213-226。
朱立立。2003。〈現代漢語的個體私語奇觀--從精神史角度看王文興小說語言實驗的意義〉。《華文文學》第3期:37-42。
朱立立。2011.03。〈王文興:困難的人--臺灣知識分子的精神私史〉。《臺灣現代派小說研究》。台北:人間出版社。頁128-153。
朱立立。2014.07。〈生命·文學·信仰--台灣作家王文興訪談錄〉。《華文文學》第3期:19-25。
吳敏惠製作、井迎兆導演撰稿。2000。《推巨石的人:王文興》。台北:春暉。
吳再興。1996。〈論王文興「十五篇小說」的人生觀照〉。《臺南師院學生學刊》,第17期:72-82。
吳達芸。1996.05。〈王文興小說中的裝飾技巧〉。《女性閱讀與小說評論》。台南:臺南市立文化中心。頁151-166。
吳達芸。2001.11。〈一個知識份子敗類之死--《背海的人》閱讀手記〉。《中外文學》,第30卷6期:227-243。
李奭學。2004.05。〈文體‧說書‧讀者-評王文興的小說〉。《書話臺灣:1991-2003文學印象》。台北:九歌出版社。頁93-97。
呂正惠。2004.06。〈王文興--西化知識分子的困境〉。《新文學(第2輯)》。河南:大象出版社。頁125-132。
金漢,馮雲青,李新宇。1993.01。〈王文興〉。《新編中國當代文學發展史》。杭州:杭州大學出版社。頁700。
周國正。1994.06。〈自由與制約:圍繞王文興《家變》中文字新變的討論〉。《現代中文文學評論》(香港)第1期:53-77。
林秀玲主編。2001.11。《王文興專號》。《中外文學》第30卷6期。
林淇瀁。2009.07。〈場域‧權力與遊戲:從舊書重印論台灣文學出版的經典再塑〉,《東海中文學報》第21期:263-286。
林靖傑導演。2012。《尋找背海的人》。台北:目宿媒體。
易鵬編選。2013。《王文興:台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48》。台南:國立臺灣文學館。
姚欣進。1976.05。〈論析「家變」之情節安排藝術〉。《中外文學》第4卷12期:218-227。
計碧瑞,宋剛。1999.01。〈王文興〉。《中國文學通典‧小說通典》。北京:解放軍文藝出版社。頁1107。
洪醒夫。2001。〈從關懷到放棄--我讀王文興小說作品的經過和感想〉。《洪醒夫全集九評論卷》。彰化市:彰化縣文化局,頁45-70。
洪珊慧。2011.04。〈《家變》與《孽子》中的父子關係與對「真實」世界的追求〉。《台灣文學研究學報》第12期:187-204。
洪珊慧主編。2013。《西北東南:王文興研究資料彙編》。台北: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。
洪珊慧。2013.04。〈一個人的獨白-王文興《背海的人》「爺」的語言探析〉。《台灣文學研究學報》第16期:85-110。
郝譽翔。2008.09。〈他們都說,這是最快樂的事……--論王文興〉。《大虛構時代》。台北:聯合文學出版社。頁183-187。
郝譽翔。2008.09。〈橫的移植?--六O年代的現代主義文學——代表作家與作品——聶華苓、白先勇、王文興〉。《文學@臺灣:11位新銳臺灣文學研究者帶你認識臺灣文學》。台南:國立臺灣文學館。頁162-165。
陳典義。1973.07。〈「家變」之人生觀照與嘲諷〉。《中外文學》第2卷2期:148-160。
陳芳明。2002.02。〈台灣新文學史(15)--六○年代現代小說的藝術成就〉。《聯合文學》第208期:151-163。
陳義芝。2009.12。〈借象徵的方式:王文興短篇小說人物分析〉。《淡江中文學報》第21期:153-176。
高天生。1985.05。〈現代小說的歧途--試論王文興的小說〉。《臺灣小說與小說家》。台北:前衛出版社。頁107-120。
桑德琳•馬爾尚(Sandrine Marchand)。2014.07。《修改的不可能性:王文興手稿中的刪除、修改和添加內容》。《中山人文學報》第37期:63-82。
馬翊航。2010.12。〈南方‧水岸--王文興的同安街與南方澳〉。《我在不在的地方:文學現場踏查記》。台南:國立臺灣文學館。頁228-239。
陸敬思著、李延輝譯。2012.08。〈王文興及中國的「失去」〉。《異地繁花--海外臺灣文論選擇(下)》。台北: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。頁185-228。
康來新編。1990。《王文興的心靈世界》。台北:雅歌。
張誦聖,謝惠英譯。1986.11。〈王文興小說中的藝術和宗教追尋〉。《中外文學》第15卷6期:108-119。
張誦聖,葉美瑤譯。1999.07。〈解讀王文興現代主義新作--《背海的人》續集〉。《聯合文學》第15卷9期。頁144-148。
張誦聖。2015.04。〈重訪現代主義--王文興和魯迅〉。《現代主義‧當代台灣:文學典範的軌跡》。台北:聯經出版。
張新穎。2003.06。〈現代精神的成長--對王文興小說創作主題的一種貫通〉。《文學的現代記憶》。台北:三民書局。頁50-76。
張曉風編。2011.12。〈王文興〉。Contemporary Taiwanese Literature and Art Series—Short Stories(《當代臺灣文學藝術系列--小說卷》)。台北:中華民國筆會。頁166。
寒青。1987.12。〈王文興的小說〉。《現代臺灣文學史》。瀋陽:遼寧大學出版社。頁489-495。
單德興。1987.06。〈文學對談:王文興談王文興〉。《聯合文學》第3卷5期:166-195。
單德興。2000.05。〈偶開天眼覷紅塵--再訪王文興〉。《中外文學》第28卷12期:182-199。
單德興。2007.05。〈在時光中錘鍊文字--速寫王文與〉。《邊緣與中心》。台北:立緒文化公司。頁36-43。
黃恕寧主編。2013。 《偶開天眼覷紅塵:王文興傳記訪談集》。台北: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。
黃恕寧,康來新主編。2013。《嘲諷與逆變:《家變》專論》。台北: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。
黃恕寧,康來新主編。2013。《喧囂與憤怒:《背海的人》專論》。台北: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。
黃恕寧,康來新主編。2013。《無休止的戰爭:王文興作品綜論(上)》。台北: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。
黃恕寧,康來新主編。2013。《無休止的戰爭:王文興作品綜論(下)》。台北: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。
黃恕寧,康來新,洪珊慧編。2013。《慢讀王文興》(叢書)。台北: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。
葉珊。1967.08。〈探索王文興小說裡的悲劇情調〉。《現代文學》第32期:60-67。
葉維廉。1968,05。〈水綠年齡之冥想:論王文興「龍天樓」以前的作品〉。《現代文學》第34期:87-104。
葉維廉主講。2010。《王文興與現代主義》影音資料(台大文學講座:白先勇文學講座)。台灣文學所主辦。台北: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。
葉維廉。2010.03。〈王文興:Lyric(抒情詩式)雕刻的小說家〉。《中國現代小說的風貌》。台北:臺大出版中心出版。頁220-245。
楊昌年。1976.01。〈王文興〉。《近代小說研究》。台北:蘭臺書局。頁528-529。
廖炳惠。1994.11。〈王文興的傳統與現代情結〉。《從四○年代到九○年代:兩岸三邊華文小說研討會論文集》。台北:時報出版。頁219-225。
廖炳惠。2001.11。〈台灣文學中的四種現代性:以《背海的人》下冊為例〉。《中外文學》第30卷6期:75-92。
鄭恆雄。1987。〈從記號學的觀點看王文興《背海的人》的宗教觀〉。收錄於《文學與宗教:第一屆國際文學與宗教會議論文集》。台北:時報出版。
鄭恆雄。1993。〈文體語言的基礎--論王文興《背海的人》的〉。收錄於鄭明俐主編《小說評論卷》。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3。台北:中正書局。
歐陽子。1973.05。〈論王文興《家變》 之結構形式與文字句法〉。《中外文學》第1卷12期:50-67。
劉紹銘。1976.05。〈十年來台灣小說:一九六五-七五--兼論王文興的「家變」〉。《中外文學》第4卷12期:4-16。
劉建基(Chien-Chi Liu)。2010.01。〈翻譯、番易、褪色的現代主義:以王文興《家變》英譯本為例〉。《廣譯:語言、文學、與文化翻譯》第3期:43-54。
潘榮禮,蕭國和編輯。1978。《這樣的教授王文興》。高雄:敦理。
黎湘萍。2004.07.15-16。〈經典構成的因素:從白先勇、王文興到張大春〉。《正典的生成:臺灣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》。台北: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。哥倫比亞蔣經國基金會中國文化及制度史研究中心主辦。頁189-207 。
顏元叔。1973.04。〈苦讀細品談家變〉。《中外文學》第1 卷11 期:60-85。
闕豐齡。1993.01。〈王文興、歐陽子等《現代文學》作家群〉。《臺灣文學史(下)》。福州:海峽文藝出版社。頁217-222。
【英文】
Chang, Han-liang (張漢良) (1992). “Graphemics and Novel Interpretation: The Case of Wang Wen-hsing.” i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6: 133-56.
Chang, Sung-Sheng (張誦聖) (1984). “Language, Narrator, and Stream-of-Consciousness: the Two Novels of Wang Wen-hsing.” i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1.1: 43-55.
----- (1993). Modernism and the Nativist Resistance : contemporary Chinese fiction from Taiwan. Durham & London: Duke University Press.
----- (1998). “Modernist Literature in Taiwan Revisited - with an Analysis of Wang Wenxing’s Backed Against the Sea, part II.” in Tamkang Review 29.2:1-19.
Cheung Kao, Sally J.S.(鄭高錦雪) (1987). “Chia-Pien: A Revolutionary Chinese Novel of Today.” in Fu Jen Studies 11: 1-12.
Dolling, Susan Wan (1995). “Translator's Postscript.” in Family Catastrophe. By Wang Wen-hsing and trans. by Susan Dolling. Honolulu: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. 255-85.
Gunn, Edward (耿德華) (1984). “The Process of Wang Wen-hsing's Art.” i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1.1: 29-41.
Hillenbrand, Margaret (何依霖) (2007). “Wang Wenxing’s “Mother”: modernity, neurosis, and the incest taboo” in Literature, Modernity, and the Practice of Resistance: Japanese and Taiwanese Fiction, 1960-1990. Brill.
Hoyan, Hang-Fung Carole (何杏峰) (1993-1994). “Modernism in Taiwanese Fiction: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Works of Wang Wenxing and Bai Xianyong.” in B.C. Asian Review 7: 36-53.
Lee, Leo Ou-fan (李歐梵) (1990). “Beyond Realism: Thoughts on Mondernist Experiments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Writing.” in World Apart: Recent Writing and Its Audiences. Ed. Howard Goldblatt. New York: M.E. Sharpe Inc., 64-77.
Lee, Yu-cheng (李有成) (1982). “Wang Wen-hsing and Western Literary Genre.” in Chungwai Literary Monthly 10.11 : 176-93.
Lin, Hui-Ling (林專玲) (2002). “Ideology and Poetics in Wang Wen-hsing’s Chia-p’ien and James Joyce’s 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ng Man.” in Dong Hwa Journal of Humanities Studies, 4: 213-60.
Lupke, Christopher (陸敬思) (1998). “Wang Wenxing and the ‘Loss’ of China.” in boundary 2 25:3: 97-128.
----- (2003). “The Taiwan Modernists.” in The Columbia Companion to Modern East Asian Literature. Ed. Joshua S. Mostow. New York: Columbia UP. 481-87.
Marchand, Sandrine (2006). “Wang Wenxing ‘Back to back’ with the Present.” in China Perspectives (Hong Kong). n.65: 46-55.
----- (2009). “Poetic or Naïve, Similes in the Novels of Two Taiwanese Writers, Wang Wen-hsing and Ch’en Ying-chen.” in Of Writers and Similes. Arras: Artois UP.
Martin, Helmut (1992). “Such a Symphony of Written Characters One Must Not Allow to Disperse.” in Martin, ed., Modern Chinese Writers: Self-portrayals. Armonk. NY: M.E. Sharpe. 194-95.
Sciban, Shu-ning (黃恕寧) (1993). “The Structure of Jia bian: A Reflection on the Studies of Twentieth-Century Chinese Fiction.” in East Asia Forum. Vol. 2. Toronto: The 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Studies. University of Toronto. 36-49.
----- and Ihor Pidhainy(editor)(2015). Reading Wang Wenxing: Critical Essays. Cornell Univ East Asia Program.
Shan, Te-hsing (單德興) (1984). “Wang Wen-hsing on Wang Wen-hsing.”i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1,1 :57-66.
----- (1985). “The Stream-of-consciousness Technique in Wang Wen-hsing's Fiction.” in Tamkang Review 15(1-4): 523-45.
Shu, James C.T (1980). “Iconoclasm in Wang Wen-hsing's Chia-pien.” in Chinese Fiction from Taiwan. Ed. Jeannette L. Faurot. Bloomington: Indiana UP. 179-93.
----- (1980) .“Iconoclasm in Taiwan Literature: A Change in the ‘Family’.” in Chinese Literature: Essays, Articles, Reviews (CLEAR) 2.1: 73-85.
Riep, Steven L. (饒博榮) (2001). “A Case Of Successful Failure: ‘Dragon Inn’ and Wang Wen-hsing’s Critique of Official History and Anticommunist Literature.” Selected Papers in Asian Studies. New Series #67. 1-34.
【其他外語部分】
Le Mouel, Pascale (1987). “Wang Wenxing Presentation d'un Auteur et Traduction de Deux Nouvelles Typhon et la Ligne du Destin.” Thesis. Institut National des Langues et Civilisations Orientales.
Loivier, Camille(1999). “Avant-propos.”Processus Familial. Par Wang Wenxing. Traduit par Camille Loivier. Ales: ACTES SUD. 7-13.
Marchand, Sandrine(2007). “Religious Thinking in Wang Wen-hsing’s Novels.” in Religious Thinking in Asian Literature. Ed. Muriel Détrie. Paris: Youfeng Editions. 173-83.
“Les Belles Lettres Taiwanaises à Paris.” Dimanche 1er août 2004(來源:http://ppt.cc/d6LiT)
【碩博士論文】
1. 黃彥瑄。2018。〈王文興《十五篇小說》研究——以原型批評為主的分析〉。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。
【期刊論文】
1.張孝慧。2018.06。〈評論:王文興——剪翼史〉。《漢語基督教學術論憑》,第25期:197-201。
2.王文興。2018。〈跨領域文學例講〉。《東海中文學報》,第35期:1-14。
3.林雯卿。2018.03。〈王文興小說語言主體性之生成初期探論〉。《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》,第17期:75-100。
4.吳瑾瑋。2017.12。〈王文興《背海的人》之句式風格分析〉。《成大中文學報》,第59期:181-215。
5.侯作珍。2017.11。〈從深坑澳到海東:論王文興《背海的人》和李永平《海東青》的後殖民國族寓言〉。《嘉中中文學報》,第12期:121-150。
6.陳秀玲。2016.12。〈慢讀,解讀王文興〈玩具手槍〉〉。《長庚科技學刊》,第25期:43-62。